I. 題目:超越人生的困境
II. 經文:撒母耳記上1章1~20節
III. 原則大綱
1. 衝破情緒的限制(v1~9)(鑰字:哭泣)
2. 經歷禱告的更新(v10~16)(鑰字:傾心吐意)
3. 放開自己的執著(v17~20)(鑰字:吃飯)
IV. 講章
【引言】
俗語話人生不如事十常八九,每個人都有遇到人生困境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曾經轟動一時的八仙嶺山火事件,我相信一定沒有人能夠忘記,那次意外造成不少傷亡,有兩名老師和三名學生不幸逝世,還有數十名同學受傷,其中數名同學更被燒至重傷,他們因此而永久傷殘、毀容和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張潤衡是傷勢最嚴重的一位,當時他只有十二歲,但大火卻令衡仔失去正常人的身體機能,六成皮膚燒傷、失去了右手所有指頭,右耳聽力嚴重受創、也失掉右眼全部視力。但多年以後他不單在三藩巿州立大學完作了心理學系的學位,在學期間他組織了一隊名為「動力讚美」的樂隊,以音樂敬拜見證神的作為。除此以外,他亦參與拍攝一套名叫《「嶺」出新天地》的佈道電影,四出佈道,為神作見證,最近更加入讀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課程。
我諗無人敢誇口自己人生無遇上困難,而我們自問如果我們遇上衡仔的困境,真係不知如何面對。係咪?張潤衡在他的見證中常常表示:是耶穌基督的信仰幫助面對這些人生困境,使他得以繼續行呢條唔容易行的人生路。今日我地一齊從撒母耳記上一章哈拿的故事,透過這位舊約的著名婦女,讓我們一齊學習耶和華的信仰如何幫助我們超越人生的困境。
【背景】
撒母耳記上一章介紹了一個在以色列人中間並不常見的家庭,以利加拿他有二個妻子,一個名叫哈拿,一個名叫毘尼拿,很明顯這個家庭並不和睦,哈拿雖受丈夫寵愛,但是卻因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而備受毘尼拿取笑、諧落,毘尼拿恃著自已有兒有女而放肆地取笑哈拿。
今天這個世代人比較難明白哈拿的處境與所受的壓力,因為對以色列人來說,孩子是母親社會地位的象徵,沒有孩子的妻子是一種恥辱,甚至會被人視為這是出自神的詛咒,在這樣困境下的哈拿,她覺得自己無力去面對,因為連神都好像不再幫助她了。
在我們的人生中有沒有想過遇上這樣的情況呢?一切的努力在這樣的困境前面也會變得軟弱無力,到底我們何能找到出路呢?
【轉接句】
要超越人生的困境,首先要……
1. 突破情緒的限制 (1~8)
【論證】
大家都知道我有一個四歲半的女兒,她三歲之前有一個很嚇人的習慣與反應,就是當她大哭的時候,她會哭得聲嘶力竭,不單止大聲,更加會激動到緊握拳頭、停止呼吸、蔽著氣、然後過了十多秒才大哭出聲,這種哭的習慣,真係令我倆夫婦很擔心,真係驚她喘不過氣來唔知會有咩後果,大家知我爸爸是中醫,他見到就很緊張,他解咁樣係好傷氣門,而小朋友的氣管仍未成熟,有可能咁樣會窒息至死,所以我女兒的習慣的令我們非常擔心。至於用咩方法幫助她呢?陣間話你地知……
【證明】
「哭泣」這個字撒母耳記一章出現了四次,第7,8節提到她哭泣不食飯,10節更連續寫了兩次哭泣,而這四次都是描寫在哈拿身上……請大家一齊讀v7~8
(7) 每年上到耶和華殿的時候,以利加拿都以雙分給哈拿;毗尼拿仍是激動他,以致他哭泣不吃飯。
(8) 他丈夫以利加拿對他說:「哈拿啊,你為何哭泣,不吃飯,心裡愁悶呢?有我不比十個兒子還好嗎?」
【定義】
哈拿的「哭泣」表示她的情感受到嚴重傷害,以至情緒不受理性的控制,淚線衝破抑壓、矜持而流出傷心者之淚,而且這種哭泣的動作已經超越理性、思考控制的能力,哭泣的眼淚是深感委屈的眼淚,是為自己不幸的遭遇,是為自己的無助的處境而流下傷心之淚。
【釋經】
從經文我們知道哈拿是受毘尼拿「激動」所致,「激動」這個字用現代一些講法就係「刺激」她,事緣以利加拿每逢獻祭的日子,雖然毘尼拿及兒女亦能分到祭肉,但是哈拿卻分得「雙份」,因此毘尼拿就存心激怒哈拿,為要使哈拿「生氣」,不要小看「生氣」這個字,這個字在聖經出現過13次,但這裡被翻譯為「生氣」,在其它地方被翻譯為澎湃、打雷、發雷,由此而知毘尼拿是要哈拿受刺激失去常性,發出澎湃、雷霆般的怒氣……顯然,毘尼拿的奸計的確已經成功,哈拿已經發出雷霆的怒氣,因為另一本聖經的譯本就將經文第6節其中一部份翻譯為:「她的對頭就大大惹了她發怒」,這正是原文文法上的原意。
本來受委屈而哭泣是人之常情,我們明白她因為沒有兒子而傷心哭泣,但是她的情緒似乎每況越下:第7節「哭泣不吃飯」,第八節「哭泣不吃飯心裡愁悶」,最後甚至連他丈夫的安慰亦聽不入耳。由此可見哈拿的情緒困在自憐、自卑之中而不能自拔,心裏的愁苦不斷增加,以至哭泣不停。原文「哭泣」這個字,並非平常小事的流淚,不是小哭小鬧的情緒發洩,這個字在整本聖經出現過111次,都是形容那些受了嚴重損失而哀痛的哭泣:士師年代便雅憫人被滅剩下六百人而哭泣,希西家知道自己將死而哭泣……換言之,聖經作者的用字引我們思想:哈拿沒有兒子的痛苦,是否可以與「有為君王」早死、滅族之禍……等等相提並論。我們不禁問:哈拿是否將自己的不幸無限擴大呢?
【應用】
面對人生不如意事,傷心哭泣是人之常情,如果哭泣可以幫助我們學懂接納自己的限制、自己並非無所不能,那這種哭泣是健康的,有助於我們放下自我更依靠那位創天造地的主;但是過份的哭泣不單會傷害自己的健康,就好似我的女兒咁,而且不將情緒稍加控制,只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不幸,那令自己陷入不能自拔的自憐狀態,對於超越人生的困境便於事無補了。
【轉接句】
要超越人生的困境,不單要突破情緒表達的限制,對基督徒而言,更是……
2. 經歷祈禱的更新 (9 ~ 16)
【論證】
很多年前德國電視台來公司訪問,他們事先傳了訪問稿來我公司,由於他們訪問的內容是關係到我的部門,所公司老細要我出鏡,我知道個主持是講德文的,他們事先話可以提供中文轉德文的翻譯,所以我諗住實無問題啦。點知他地來到的時候,突然間話個主持想直接同我用英文錄音,大家都知我很驚講英文,仲要當時秘書又請咗假唔係度喎,我真係驚到避咗入廁所,去廁所的時候就不停的祈禱,盼望我個秘書返來可以救我,或者他地錄咗一段見我唔得就用返德文同中文就算啦,或者神突然間令我可以講得好流利的英文……你估結果係點呢?神有無聽祈禱呢?答案係無……結果那一次我要好慘咁錄一次唔得再來多一次,好似本來十多分鐘的訪問,錄咗都唔知幾多個鐘頭。雖然廁所內的禱告沒有產生外在的奇蹟,但卻在我內面產生極大的勇氣,令我不至於再走入去廁所去避咗呢件事。
【證明】
從撒母耳一章10~16節經文中,我們知道哈拿的出路就是向神禱告,這裡共有五個與禱告有關的字詞,讓我們知道哈拿禱告態度的轉變: v10祈禱耶和華,v12不住的祈禱,v13心中默禱,v15在耶和華面前傾心吐意,v16祈求到如今……
請大家一齊讀v15~16
(15) 哈拿回答說:「主啊,不是這樣。我是心裡愁苦的婦人,清酒濃酒都沒有喝,但在耶和華面前傾心吐意。
「傾心吐意」這個字由[&p'v;傾倒] +[vp,n<性命]所組成,「傾倒」這個字在整本聖經出現111字,大部份是用來描寫祭司傾倒祭牲的血在祭壇前面。
【定義】
所以哈拿的「傾心吐意」不單是毫無保留地傾訴,無所不談,不再客套的表達,沒有不良的動機,更是一種全然的表白,全然的交托;也可以說是哈拿一連串禱告的高峰。
【釋經】
在v10我們初次見到「哈拿心裡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但是原文的次序不同於中文,是先禱告,再痛痛哭泣;禱告開始的時候,哈拿並沒有停止自憐的哭泣,而且哭得更利害,因為原文是哭泣、哭泣,這種重疊的哭泣只出現過2次,就是耶利米哀歌1章2節,以色列人因為國破家亡而「痛痛哭泣」,可見哈拿在禱告之初仍然帶著強烈的情緒、甚至是失控的情緒。
但是隨著哈拿持續的祈禱,我們看到她在處理自己的情緒上,或者其禱告的態度、參與都有了很大的進步:v12提到不住的禱告,表示她仍是不斷陳述自己的需要,不住地強調自己的凄楚,這種禱告她不是第一次做,但是她禱告的重點在於自己,這亦是她多年來不斷地祈禱的寫照;但是v13提到她的「默禱」,卻為她的禱告態度帶來轉極大的轉變,這個字剛好與v6的「生氣」一詞成為強烈的對比,剛才我們提過那是一種雷霆的怒氣,但是來到v13卻能靜默不語,這種強烈地對比,恰好反映她內心世界的轉變,前者的怒氣正是她注視自己的不幸,是毘尼拿對她的挖苦而產生的反應;但後者的默禱,乃是她在耶和華神的面前禱告的結果,因著神的緣故她得以安靜下來,她知道問題不在外面的壓力與要求,事實上他的丈夫根本就不介意,她雖然沒有孩子,卻仍然備受寵愛,所以問題的癥結在於她自己身上,是她不能接納自己的欠缺,v15節提到她在耶和華神面前傾心吐意,她再不是單單為了祈求兒子而禱告,她更加懂得將自己的心情鬱結向神傾吐,正因為這樣,自v10之後,哈拿再沒有哭泣,甚至以往v8,10,15描述哈拿是心裡愁苦,但在v16她第一次坦然承認自己是中了計被激至發出雷霆的怒氣,並且第一次親口承認,接納自己的愁苦境況。
【應用】
禱告改變了哈拿面對困境的態度,今天我們的禱告能否幫助我們更正面對處理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限制?唯有看清自己的問題所在,我們才能正面面對、處理困境帶來的真正危機。
【轉接句】
超越人生的困境,不單要突破情緒表達的限制,經歷祈禱帶來的更新視野,用不同的眼光看自己的限制與問題,更重要的是懂得……
3. 放開自己的執著(17~20)
【論證】
我剛才我提過我女兒哭到幾乎斷氣的壞習慣,其實有幾次我睇住她塊面幾乎變成紫紅色,所以一定要採取行動,唔可以唔理,但係你知小朋友又唔可以縱容她,唔可以話怕咗她哭,就唔指出她的問題,所以同她對持係無可避免,咁可以點呢?既然唔可以係她犯錯的時候放鬆,就係循序漸進減低她錯誤的執著,使到僵持唔好咁容易出現。首先平時同她玩:“唔使咁樣”,令到她覺得“唔使咁樣”呢個詞語係“同她玩”而唔係“鬧她”,去到下次她想發脾氣、大哭之前,我地就即刻話“唔使咁樣喎,你慢慢講清楚你的需要,大人就會考慮架啦”,當她表達她的要求的時候,好多時她就心虛兼膽怯,自然她的執著就已經打咗個拆扣,再同她講下一陣野,解釋一下、轉移下她的注意力,慢慢她的執著到要用大哭來扭計的習慣係三歲之後就不再出現。最近好笑的事情係當細佬扭計哭的時候,她竟然主動啦樣走去擁抱著他說:唔使咁樣,慢慢講咪得囉。
【證明】
我們留意到哈拿祈禱之後,她點樣做呢?請大家一齊讀v18
(18) 哈拿說:「願婢女在你眼前蒙恩。」於是婦人走去吃飯,面上再不帶愁容了。
如果留意下半句,其實只有一個焦點,就是哈拿「吃飯」了,「吃飯」這個字在第一章出現過四次,有三次用在哈拿身上,分別是第6,7,18節。前二節提到她「哭泣不吃飯」,18節提到她吃飯不帶愁容,這實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定義】
「吃飯」其實是一個動詞,它本來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是每個人一日三餐都會進行的動作,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
【釋經】
但第6,7節提到她不吃飯,襯托出哈拿的反常,不吃飯與哭泣這些動作其實是將哈拿內心的愁苦表面化、行動化,所以她的吃飯,也正好讓讀者知道,她的愁苦已經不再。原因何在?因為她學懂了不再堅持自己的執著,懂得開放自己生命的主權,不再堅持自己所沒有,而珍惜她所擁有的,正是這種領悟,使她的自我形象得以改善,請留意她回答以利的自稱,v11 & v16兩節所用的婢女一字與v18的婢女一字是兩個不同的字,前者是名符其實婢女的用字,對於一位主母用這個字帶有自憐的形象;反而後者有時卻可以被翻譯為使女,是帶有謙卑的用意:「願婢女在你眼前蒙恩。」她尊重的不是這個剛才仍然胡里胡塗將她的默禱當作醉酒表現的老懵懂以利,而是他代表神的祭司位份。正是這樣,以利的祝福雖然行貨:「願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他所求的。」但是她卻能夠從中得著提醒:使她得恩的是耶和華,她明白到每件事都是神的允許才會發生,亦信得過神必為她安排最適合的未來。這種心境轉變更勝實際環境的改變,瞬間就改變了她的心情,我們留意到她是不帶愁容地離開,雖然沒有兒女的困境未有改變,但是她用吃飯直接表達她對神的信任與信心。
表面上,哈拿的困苦情緒已經得了處理,事情已經完滿解決,但是作者仍然在v19告訴我們:哈拿能夠懷孕生子是因著「耶和華顧念哈拿」,「顧念」這個在這一章經文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哈拿就曾經祈求神「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她一個兒子……」「眷念」與「顧念」是同一個字,作者透過相同的用字,巧妙地透露了哈拿得以產子與禱告蒙神垂聽的關係。這一點在哈拿為兒子所改的名字亦可以得到證實:「撒母耳」正是「神聽見」的意思;一個能夠因著神而放開自己個人執著的人,方能明白、順服神對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排,帶著樂觀、盼望的心情面對面前的困境,這樣的生命自然不再一樣。
【應用】
所以,弟兄姊妹們啊!哈拿的經歷重點不是她最後生了兒子,重點是「神聽見」了,雖然信與不信的人同樣會遇上人生困境,就好像哈拿雖然敬畏神,但同樣會遭遇人生悲慘缺憾,但是神不單聽見了哈拿的禱告,更幫助哈拿用正確的態度面對,今天神同樣聽見了我們的禱告。
最後,我們知道因著主耶穌的信靠、信心,縱使我們面對著那些無力改變的困境,仍能夠夠著祂而不被自己情緒所勝,在禱告中經歷神改變人心的大能,更能夠學習實踐如何過一個開放自己生命主權的生活,讓神掌管的幸福人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