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日期:2008年11月21日
講道地點:中華神學院講道課堂
講道題目:接納傷害過自己的人
講道經文:腓利門書
講道大綱:
1. 因著基督的愛心而樂意付出
2. 因著對方的轉變而甘心情願
3. 因著自己的順服而能夠接納
【引言】
我曾經有個朋友,自幼在教會長大,能文能武,屬靈生命成熟,而且熱心事奉,那一年他鍾意咗個姊妹,可惜因為他讀的是男校所以無膽入情關,結果他就找教會中的另一個肢體教路,真係話都無咁啱,那位肢體竟然剛剛與那個姊妹開始拍拖,不過就未公開,所以無人知,連好朋友都唔知,而且當時這個肢體亦唔好意思話俾我個朋友知,只是含糊其詞,諗住等我個朋友知難而退。可惜我個朋友是個死心眼的人,大家可能都估到結果架啦,當他們的戀情成熟公開在人前的時候,我那個朋友就覺得被最親密的人傷害咗,他唔能夠原諒他們,亦聽不入其他人的解釋,甚至覺得全教會知情的人都是衰人,自至離開自幼長大的教會,聽講縱使去到其他教會,亦不願意再與其他肢體建立關係,可想而知他那次所受的傷害對他所造成的心結,對他的一生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力。我時常想,縱使要解釋誤會真的太難,因為太多巧合,但是縱使不是誤會,難道我們就不能因著我們共同的信仰而重新接納對方嗎?難道我們不能接納傷害過我們的人嗎?
【背景】
今日我們會嘗試從腓利門書探討:「信徒能夠接納傷害過自己的人」這個課題。腓利門書是我們信徒熟悉:保羅最短的私人書信,也是監獄書信之一,收信人的腓利門是教會的領袖,從書中的稱謂與語氣,我們曉得保羅、腓利門不單相識,亦曾經交往過,甚至有人估計保羅很可能就是腓利門的屬靈師傳,這一次保羅主要是勸導腓利門如何從新接納那一個有負於他的逃奴阿尼西母。
或者你可能會覺得那個弟兄心存苦毒的情況與腓利門人的情況不能同日而論,你這樣想可能是沒有想清楚腓利所受的傷害,我們從整卷腓利門書所了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很明顯徹頭徹尾是一好人,這樣的一個好人會如何對待奴僕呢?當阿尼西母逃走的時候,這個老好人會不會過於自責呢?當他從自責的情緒中回復正常,而看清過去阿尼西母種種不是之後,他會不會更加憎恨阿尼西母的忘恩負義,愛之深恨之切,他越好人就顯得阿尼西母的行為越可恨,阿尼西母越可惡腓利門的心結是否越大呢?
【轉接句】
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保羅仍然認為腓利門能夠接納這個傷害過自己的人,首先他認為腓利門是……
1. 因著基督的愛心而樂意付出
【論證】
昨天,智恆因為囝囝入院而需要請假,早數星期前我亦因為囝囝入院而需要請假,其實仔女入院,最辛苦的是父母,整晚都要守候床前,長夜漫漫,真係累得不得了,特別醫院只能一個人留過夜,真係好辛苦,你可能話既然有工人,為什麼不留她看護就算啦,我話你知我眼所見的情況,工人留在病房只是自顧自睡覺,但是那些父母卻整夜坐在床前,一時抺汗一時看小朋友睡得是否妥當,其中的分別真是一眼分明,我諗我都唔需要解釋其中旳分別,父母是因為愛而甘願留守,工人只是因為工作需要,雖然她們中間有一些亦愛鍚自已的小顧主,但你絕對可以不看他們的樣貌,只單從他們的動作就認出誰是父母,誰是工人。愛使父母不計辛勞,愛使父母不會斤斤計較,相反工人因為沒有父母那份愛,
【定義】
無私的愛,是出自至真至誠的感情,以忠誠、委身的方式,以捨己、犧牲作出實際的行動。它不是為了自己的好處,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感受,它的對象並不一定是一個可親、可愛、可敬的人;而將這種無私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的就是主耶穌基督降身、受苦、受死、復活的救贖行動,這就是聖經中到「ajgavph」神聖的愛、基督的愛。
【釋經】
保羅在腓利門書第5, 7, 9節這三節經文中重覆提到三次「愛心」,全都是採用原文「ajgavph」這種無私的、神聖之愛,第一次「ajgavph」出現在第5節,採用「間接」(聽聞)的第二身方式:聽說腓利門(你)對基督與眾聖徒的愛心;因著無私的愛這種發自內心的感情,而驅使腓利門作出積極可見的行動,所以他願意開放自己的家庭作為教會的聚會所,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單單請弟兄姊妹來吃一頓飯,將家庭成為教會的聚會點,意味著他願意為教會、為弟兄姊妹付出一切。
而第二次「ajgavph」是出現在第7節,這一次保羅採用「直接」第一身親身被招待的方式:「我也感受到(你)腓利門的愛心;此外,你還要給我預備住處……」保羅的要求是如斯自然直接,他不需要先詢問腓利門是否有住處,由於可見他們的關係並不間接,甚至推論腓利門曾經招待過保羅亦無不可。
故此當保羅在第9節第3次用愛心「ajgavph」向腓利門提出請求,乃是根據腓利門過去的愛心表現,而代第三者(代阿尼西母)提出的請求,這是固然是因著阿尼西母的需要,其實也是保羅期望腓利門學習更深一層的愛心付出,這種付出本身就帶有幫助腓利門屬靈成長的契機。腓利門要付出愛心給與那位背叛他、虧負他、恥辱他、甚至對他毫無益處、本來他有權將其治死的逃奴阿尼西母;這事實上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為此,保羅在在第8~9節中作了一個親身的示範:放棄了三項權利,第一項是保羅本來有權柄靠著基督吩咐腓利門,大家不要輕視「ejpitavssw吩咐」這個字,這個字在整本聖經只出現過十次,有6次是出自耶穌的口:吩咐污鬼離開、吩咐風浪停止……所以保羅用「ejpitavssw吩咐」這個字絕對不是簡單的吩咐,而是帶有使徒的權柄,腓利門非聽不可;其二,就算保羅不行使使徒的權柄,腓利門亦應該基於同情保羅現正「為基督被囚」而願意聽從吩咐;最後的一項權利乃是保羅自己的年紀,從十三卷保羅書信,我們從來沒有見過保羅如此自抬身份,這是唯一的一次,再一次顯示出保羅在情在理都可以吩咐腓利門辦事。
但是保羅並沒有運用使徒被賜與的權柄吩咐腓利門,亦沒有要求腓利門因著同情保羅的被囚而聽從保羅的吩咐,更沒有恃老買老地要求腓利門屈服,保羅乃是以基督無私的愛,挑戰腓利門學習:愛一個本來不配被他愛的對象——阿尼西母
【轉接句】
保羅不單認為腓利門能夠因著基督的愛心而樂意付出,進而能夠接納那個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保羅亦認為接納的行動是……
2. 因著對方的改變而甘心情願
【論證】
最近一單轟動的新聞是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入獄,唔知大家有無留意這單新聞,我太太每次看到這系列的新聞,總是忍不住嘴要駡他無恥,我相信不單止我太太有這樣的感受,很多人亦有這樣感覺,點解會這樣呢?照理一個半年前仍是台灣的最高領袖,現在淪落為階下囚,己經夠可憐架啦?是什麼原因使大家對他如此痛恨呢?我相信是他那些厚顏無齒、當全世界是白痴的狡辯,他的言行正好讓全世界知道他沒有悔意,他真係一個最好的反面教材,使我們知道如果要人接納你過去的錯誤,你自己必須有所表示。
【釋經】
阿尼西母到底做了什麼使腓利門知道他真心悔改的呢?我們留意下保羅如何說。兄弟(ajdelfov)這個字在這段經文中出現四次,一般是描述具有同一血統甚至是一母同胞的人,但在基督裡,乃是指著那些藉著基督的寶血,得以與神和好的信徒,信徒的因信稱義雖然是沒有先設條件,但是凡信的人卻必然有悔改、更新、生命不再一樣的表現。
過去那個一無是處的奴僕阿尼西母現在被稱為親愛的弟兄,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採用了二個不同的角度重新介紹這個嶄新的阿尼西母:
第一個是「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10),保羅在他的書信中用了「tevknon兒子」這個字38次,他經常廣泛稱他所牧養的信徒是他屬靈的兒子(帖前2:11; 林前4:14),但只有二個人被保羅個別提名作為他兒子,一個是提摩太「因信主作我真兒子的」(提前1:2; 林前 4:17; 腓 2:22);另一個就是阿尼西母。由此,讓我們一方面知道阿尼西母在保羅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讓我們知道阿尼西母己經是一個新造的人,保羅在第16節指出腓利門現在與阿尼西母的關係已經是親愛的弟兄,他們因著基督而同作神的後嗣(羅8:17),關係因著基督而不再一樣。
另一個角度是「沒有益處」與「有益處」的轉變,從前阿尼西母這個「虧負」主人(v18)又「逃走了」(v15)的奴隸(v16),是一個「沒有益處」人(v11),因為當時的奴隸叛亂威脅著整個社會的安全,所以無論腓利門這主人如何仁慈善良,他也應該懲治這種逃奴,這其實是一種社會責任,所以從什麼角度來看阿尼西母只有死路一條,這就是「沒有益處」的意思,他是一錢不值的「地底泥」。但是保羅卻強調今天的阿尼西母是「與你我都有益處」(v11),「eu[crhsto"有益處」這個字在新約聖經只出現過三次,其中一次用在保羅對馬可於他傳道的事有益的應定(提後4:11)。
馬可雖然是巴拿巴的表弟,但在他少年參加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的時候卻半途而廢(徒13:13),因此保羅不願意帶這個於宣教事業無益的馬可去第二次宣教旅程,但是後來馬可在巴拿巴的教育下有了很大的進步,因此而被保羅稱讚。保羅這個鐵面無私、親如巴拿巴的表弟亦不徇情面,由此我們確信阿尼西母不是信了耶穌有了身份的改變而被稱讚,他肯定在屬靈生命上有了極大的長進。
要知道阿尼西母並不是三歲小兒,他既是一個逃奴,豈會不知道一般的主人會如何處置逃奴,換著你是阿尼西母,你是否願意聽從保羅回到主人腓利門身邊呢?若果保羅這封信沒有發揮勸導的作用,等待阿尼西母的只是殘酷的命運、可能生不如死也說不定,但是阿尼西母並沒有借詞逃避,他真誠的悔改驅使他願意承擔自己所作的後果,縱使面對死亡亦願意回到腓利門身旁,這樣悔改的行動,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唯獨經歷基督的愛、基督的救贖方能有如此勇氣。
不單如此,保羅堅稱現在的阿尼西母於腓利門有益,這到底是什麼益處呢?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不是經濟的益處,因為他從前虧欠腓利門的,他至今仍然無力償還,所以保羅才需要為他作出擔保(18),很明顯阿尼西母的存在正向腓利門愛心的極限作出挑戰,按著常理腓利門根本沒有絲毫理由饒恕阿尼西母,不處死他已經是萬幸,還要視他如弟兄,這怎會可能呢?這就是保羅為腓利門提供的挑戰,為了幫助腓利門正面地跨越這成長的障礙,保羅提醒腓利門應當甘心而作(14),這樣的愛心行動才能最終帶來腓利門成長的益處,這有益處的鑰匙不是放在阿尼西母身上,而是放在腓利門的身上。
【轉接句】
保羅不單認為腓利門能夠因著基督的愛心而樂意付出,因著對方的改變而甘心情願而能夠接納那個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保羅亦認為腓利門是……
3. 因著自己的順服而學懂接納
【論證】
唔知有無人喜歡看戰爭片,最近有一套戲叫集結號,故事講有四十七個軍人,上司命令他們在集結號響起之前,一定要死守陣地不能後退,結果因為戰事太混亂,根本就沒有人留意有沒有集結號響起過,在形勢最危急的時候,他們曾經討論過是否徹退,因為有一個副指揮官在臨死之前曾經說過他聽到集結號,可惜大家最終決定服從上級的命令死守陣地,最後是四十六名軍人陣亡,為了服從命令而窮願付出生命,這樣的堅持是現在人不能明白,但是在戰時卻是不二的定律。服從命令換成屬靈的名詞就是順服……
【釋經】
順服是指人對至高者權柄的承認,基督徒順服不是因為懼怕,而是出自對神的感恩之心,是心甘情願地服從來自至高者的指示,是指個人的內心與行為,能夠對神有貫徹性的服從,並不是零星、外在的崇敬舉動,更不是為了賺取功德以及在神的眼前自表為義。v21順服這個字出現在新約聖經只有十四次,但所有順服的對像都向至高的神、救贖的基督,所以當保羅提出的時候,同樣是提醒腓利門需要終極效忠於神。
經文中彷彿沒有接納這一個字,其實這個字在第17節的經文中被翻譯為收納,原文是同一個字,只是不同的翻譯而已。收納是由兩個詞組成,非常特別,是由介詞及動詞組成,介詞是向著,動詞是接受,亦即是向著自己、為自己而接受,意思是願意與對方建立更親密的關係,這個字在新約聖經用了12次,但在保羅書信中就用了五次,除了腓利門這一次之外,其餘全部集中在羅馬書十四、十五章,讓我們看一看14章1~3節,我們發現當日教會中有二群人為了是素食、肉食而起了爭論,我們看到保羅不是叫某一方接納另一方,不是強者接納弱者,也不是弱者接納強者,乃是彼此接納。如果我們打開十五章7節,我們就能夠明白為什麼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我們一樣,便將榮耀歸與 神,」原來腓利門能否接納亞尼西母,不單關乎自己個人能否成長,而是信徒能否用自己的生命、行動榮耀神。所以保羅乃是採用的命令的語氣要求腓利門要接納亞尼西母,保羅知道按著人的本性、傾向,人是不願接納那些虧負我們的人,要腓利門用平等的地位接納那本來卑微的奴隸,按著對方的現況接受他,保羅指出其中的秘訣就是採用順服的態度,借著順服的方式跨越人性的困難。這種因順服而接納的行動,不單是為了對方的好處,也不單為了自己的成長好處,更是為了榮耀神而做,榮耀神是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改為以神為中心。
保羅如此軟硬兼施既用勸導亦施命令,說盡道理用盡詞鋒,這並不是單純為阿尼西母著想,同樣亦是為了幫助腓利門跨越怨恨,不單阿尼西母是新造的人,腓利門同樣是神的兒女,保羅對腓利門的勸告不能視作可有可無的事,成也罷不成也無妨,保羅採用「接納」這個原文清楚地指出,作為需要向神盡忠順服的兒女,我們必須願意接納神所愛的人,縱使這人曾經傷害過我,我亦能靠著神的恩典以愛心付出,因著對方的改變而心甘情願,因著順服神而能夠接納那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
基於以上種種理由,腓利門是否可以選擇不接納阿尼西母呢?很明顯是不可以的。這不是因著保羅的情面而勉強答應,不要因為保羅有使徒的權柄而無奈接受,不要因為保羅身在牢中而不能推卻,不是因為保羅年長而難以拒絕,也不是為了誇口自己的愛心爆崩而故作大方,亦不是因為對方有令自己滿意的改變而甘心情願,乃是因為至高的主的要求。讓我們一齊禱告:
【應用】
弟兄姊妹,在你的心命中,在你隱密的內心心處,是否亦曾經深受傷害,今天當你聽道的時候,是否聖靈在你內心呼喚你,讓你先從心裡開始接納那一個曾經傷害過你的人,神知道一切,祂是公義的主,祂也是慈愛的神,祂不忍心你心底存有鬱結,仍然被那過去傷害過你的人所佔據,你今日願意接受神的幫助嗎?用行動作出回應嗎?
親愛的主,你知道我們心底的呼求,願祢幫助我們,以行動回應祢對我們的期望。奉主耶穌的名求!阿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