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日期:2008年3月23日
講道地點:宣道會石蔭堂佈道所
講道題目:如何得著屬靈的能力
講道經文:王下2:1~15
講道大綱:
1. 儆醒追隨先賢的腳蹤(v1~8)
2. 熱切渴望聖靈的感動(v9)
3. 甘心順服 神的主權(v10~15)
[引言]
這 個冬天,大家過了一個近年少有這麼寒冷的冬天,特別是清早八時前離開家門,天寒地凍走在呼呼寒風的街上,真有種冷入心頭的感覺,不過我有二種不同的經驗, 其中之一是因為趕時間而沒有食早餐離開家門,那種手腳冰冷的感覺真如雪上加霜,穿多少衣服仍然感到只有一個冷字;另一種經驗,仍然有時間在家裡先食了一碗 暖暖的粥再出門,這時候身體充滿了一種熱能,寒風依舊但寒冷不再;人是那一個人,風是依舊是寒風,但卻不再感到寒冷,差別就在於有無熱能,這股身體的熱能 改變了感覺。
其實,我們在教會參與事奉的人,也有同樣的經歷,我們知道有些人帶著屬靈的能力事奉,人仍是那個人,方法依舊是那些方法,但效果卻截然不同,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但分別就在於有沒有屬靈的能力。身體的熱能可以靠攝取食物而得,但屬靈的能力如何獲得呢?
[失落焦點]
可 惜,現今的信徒,受潮流文化影響,過份強調個人的獨立自主性,既不願意跟隨教會行之有效的屬靈傳統;又過份依靠發達的資訊材料作為事奉的助力,更加少依 靠、等候聖靈的感動與指引;更甚的是過份強調自己的領受、感受、能力而忽略了神的主權。這樣怎可能帶著屬靈能力的能力去參與事奉呢?
[轉接句]
今天我會從列王記下第二章1至15節以利亞被接昇天這件事,與大家一齊思想以利沙
[講題]
如何得著屬靈的能力
[主流思想]
我們會發現以利沙先有儆醒追隨他的老師以利亞在前,繼而表現出對聖靈感動指引的渴求,最更重要的是在以利亞面提耳授之下,他清楚知道一切都要尊重神的主權。
[轉接句]
以利沙的以身示範,告訴我們:要得著屬靈的能力,首要乃是儆醒追隨先賢的腳蹤。
1. 儆醒追隨先賢的腳蹤(v1~8)
1. 耶和華要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的時候,以利亞與以利沙從吉甲前往。
2. 以利亞對以利沙說:「耶和華差我往伯特利去,你可以在這裡等候。」以利沙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二人下到伯特利。
3. 住伯特利的先知門徒出來見以利沙,對他說:「耶和華今日要接你的師傅離開你,你知道不知道?」他說:「我知道,你們不要作聲。」
4. 以利亞對以利沙說:「耶和華差遣我往耶利哥去,你可以在這裡等候。」以利沙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二人到了耶利哥。
5. 住耶利哥的先知門徒就近以利沙,對他說:「耶和華今日要接你的師傅離開你,你知道不知道?」他說:「我知道,你們不要作聲。」
6. 以利亞對以利沙說:「耶和華差遣我往約但河去,你可以在這裡等候。」以利沙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二人一同前往。
7. 有先知門徒去了五十人,遠遠的站在他們對面;二人在約但河邊站住。
8. 以利亞將自己的外衣捲起來,用以打水,水就左右分開,二人走乾地而過。
[背景]
故事的其中一個主角,以利亞這個先知,我相信不要需要多加介紹,他幾乎就是舊約先知的代表,一個敢於向拜偶像的君王誇口:「我若不祈禱,天就不會下雨。」一個敢於與四百個巴力先知對抗的先知。
另一個主角,以利沙是以利亞的徒弟,早在以利亞招收他為徒的時候,以利亞就已經將他的外衣加在以利沙的身上成為記號,暗示以利沙將來會承繼他的衣缽,這件事記在列王記上十九章19~21節。
[釋經]
我們從第一節、第三節、第五節所得到印象,「耶和華要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的時候。」似乎已經是一個公開的事情。作者詳細記載以利亞與以利沙的三段行程,目的似乎想告訴我們:以利沙如何緊緊跟隨以利亞。
我 們發現以利亞在每一次啟程前,總會要求以利沙留在當地,理由是神要他到某處地方。我們不知道以利亞這樣說的時候,是採用轉達神的吩咐,還是表達他個人的意 願,經文似乎並沒有交待,按道理,無論是神的吩咐,還是師傅的要求,身為徒弟都沒有理由不遵從,難道是以利亞說得不清楚,或者語氣說得不堅定,所以以利沙 不知道這是一個命令?
但是,我們從以利沙要指著耶和華、以利亞起誓,就可以知道以利沙是採用了最高的重視去表達他的意願,所以我們知道以利沙是非 常認真。更何況以利亞重覆了這樣的話三次,但是以利沙也重覆了三次回答:「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換言之:「無論是神的 吩咐、還是老師的要求,我都不願意離開你。」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以利沙生無可戀,想跟隨以利亞一齊離開人世間。
答案又似乎不可能,因為後面以利沙並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最後另一個猜測,就是為了爭取以利亞的繼承權,但是這一點更站不住腳,因為無論是以利亞本人,還是當時其他的民眾,甚至經文的暗示,都視以利沙為以利亞的接班人,理由有三:
a. 當日以利亞呼召以利亞的時候,將外衣加到他的身上,這是對接班人的確認。(列上19:16,19~21)
b. 伯特利的先知門徒、耶利哥的先知門徒與以利沙說話時,提到以利亞的時候用「你的師傅」相稱。可見這些先知門徒非常清楚,以利沙與以利亞的關係是何等密切。 更何況他們那一句:「耶和華今日要接你的師傅離開你。」呂振中譯本翻譯為「神今天要將你老師接去,使你沒有首領,」這己經意味著這些人明白以利沙將取代以 利亞。而以利沙亦非常清楚這個狀況,因為後面那一句「你知不知道」其實可以翻譯為「你記不記得呢?」所以以利沙非常肯定的回答那些門徒:「我當然記得!我 當然記得神要在今天將以利亞接去,你們不用再提醒我了。」[1]
c.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以利亞要以利沙:「在這裡等候。」有解經家認為那其實帶著:「當他不在本地的時候,由以利沙代表他看守本地。」[2] 的意思。換言之,這根本就是一個間接的授權。若果以利沙只是熱心於以利亞先知的地位,他完全可以用這個理由接管以利亞的一切。
那 有什麼原因令以利沙如此不顧一切地爭取與師傅同行呢?答案非常可能就出現在師徒這個關係上面,不是因為不捨得親密的關係,而是以利沙知道自己將要面對師傅 以前的處境,他會問自己:如果是我,我敢於一個人跑到亞哈面前出宣告嗎?如果是我,我敢於一個人獨力面對四百個巴力先知嗎……換著你我是以利沙,我們會如 何做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把握機會向以利亞取經,問他的經驗,問他的心路歷程,詢問一切、學習一切。
以利亞這個今天的事奉者將要過去,而以利 沙這個學習者將要接替他的工作,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換舊人,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眾所周知在以利亞的時代,耶和華的敬拜與巴力的敬拜是相互對峙 的,十分緊張。但在以利沙的事奉年日中,卻沒有類似的緊張情況出現。他的先知工作,主要是帶領先知的學校,在個人和國家中行神蹟異能,平民和君王都一律向 他求助。[3] 雖然以利沙面對的局面根本與以利亞毫不相同,但是以利沙仍然珍惜向以利亞學習的機會,他非常重視以利亞對他的教導,雖是昨日的傳統與前人的經驗,但卻是先賢前輩用血汗、淚水走過來的路,後輩賢達實在不能輕視。
[例證]
效 法基督,是我們的院訓,也是很多教會重視的傳統,也是基督徒努力實踐的信仰方向,但怎樣效法基督呢?腓立比書 3章17節保羅提醒我們:「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當留意看那些照我們榜樣行的人。」哥林多前書11章1節為這經文作了注釋「因為你們效法我,像我 效法基督一樣。」所以尊重過往的傳統,珍惜前人的經歷是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學習先賢前輩的榜樣有著效法基督的可能。
[應用]
當 然,只要是人就有不完全的地方,先賢、師長亦各有其長處、短處,何況不同時代亦確有不同的特色處境,不能一概而論,就好像以利亞與君王的關係總是處處緊 張,但以利沙與君王的關係卻是亦師亦友,所以學習不是模仿、翻版,學習乃是處處留心過往的經驗,尊重前人所做的一切,不要過份高估自己的創新能力,不要輕 易抺煞前人的功績。如果我們以為先賢前輩不比我們更了解這個電子資訊爆炸的年代,他們的古老經驗不能應對現今日新月異的問題,那讓我們聽一聽傳道者的勸 告:「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說:這是新的!那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傳 1:9~10)
[轉接句]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要得著屬靈的能力,單單儆醒追隨先賢的腳蹤並不足夠,更需要熱切渴望聖靈的感動……
2. 熱切渴望聖靈的感動(v9)
9. 過去之後,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只管求我。」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
[釋經]
以 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只管求我。」這句話更令我們可以肯定,以利亞一早就己經對以利沙有所交待,所以這裡他不需再作 解釋。因此以利亞三次要求以利沙不要跟隨,其實可被視為是對以利沙的考驗。整件事的主角其實是以利沙,而不是以利亞;因此作者干脆刪去那些門徒送別以利亞 的對話,那些門徒講話的對象反而是送行者以利沙,而不是將要離開的以利亞。甚至連以利亞亦說:「我將要被接去離開你。」聖經作者將以利亞的離開焦點放在: 「離開了以利沙。」師傳終於要離開徒弟了,不是徒弟學成下山,而是當徒弟仍然眷戀師傳的教導之時,師傳被接走了,徒弟不是自覺有能力獨立,而是被迫獨立, 被迫面對這個世界。
這才是真實的情況,我們沒有人能自恃能力去服事神、服事世界,甚至沒有人能說我己經準備好了,我的能力己經處於巔峰,有信心面 對未來的問題,所以我可以畢業去服事神。敢於這樣說的人,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之犢,就是不自量力的無知小輩。以利沙當然不是這樣的人,他的回答充滿了 深思熟慮,可能自從他知道以利亞將會離開那一天開始,他就開始思想:要接續以利亞作耶和華的先知,需要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需要神的靈所賜的能力,所以 他提出「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
很多解經家認為以利沙因為要面對更艱難的時勢,所以他知道自己需要雙倍於以利亞所擁有的屬靈能力才 能應付;又有解經家認為以利沙所求的雙倍其實是申命記廿一章17節提及的長子應得的份;這兩個解釋都有可取之處,起碼避免了使人誤以為神的靈有兩個或者雙 重的。但是我認為似乎與以利沙面對現實處境有所不同:
首先,「雙倍地感動」的由來,我個人認為:根據以利亞對以利沙的呼召,各處其他門徒與以利沙 的對話,以利沙這個繼承人的地位已經穩如泰山,實在沒有需要再在這一臨別的時刻再求印證。所以這個雙倍很有可能是一個徒弟在師傅偉大的身影下作出的反應, 一般徒弟看師傅總是份外覺得師傳能力偉大,而自己能力渺小。試想想偉大先知以利亞的門徒會有怎樣的感覺呢?他一定認為師傳需要一分力量做得到的工作事奉, 自己一定需要二分力量才能完成,求雙倍的感動乃是因為對師傳的敬重,既不是自卑,也不是謙遜,這不是出於禮貌的客套話,也不是盼望有凌駕於師傅的能力、或 工作果效,而是真心認為自己需要付出雙倍於師傳的力量,方能完成師傅的工作。
其次,先知與君王對抗的局面已經慢慢在改變之中,明顯的是當以利亞事 奉末期已經發生了亞哈王悔改的事件(王下21:27~29),所以我們實在聯想不到什麼環境因素,會令以利沙認為自己的將面對比以利亞更艱難的處境。既然 不是為了應付更惡劣的環境,又不是作為繼承人的印證,那到底為什麼以利沙要提出這個要求呢?其實只要我們代入以利沙面臨的處境,他有這樣的要求毫不奇怪, 縱使我們剛才反對過以利沙將會面對更惡劣的處境,但沒有更惡劣的處境不等於不會面對惡劣的處境,先知的工作本就不是一份平凡的工作,更何況以利沙清楚知道 以利亞一生的功績不是倚靠個人的能力、勇氣、性格、經驗,以利亞一生行動的勇氣與能力,乃是來自神的靈感動。所以他這個要求就像所羅門求智慧般聰明,既然 要繼承以利亞的衣缽,就不單止是從以利亞手上接來先知的權位、甚至影響力的傳承,惟有來自神的能力,方能幫助以利沙面對以及承擔先知的職責;也惟出自永恆 的神的感動,方能使人獲得屬靈的能力。
[例證]
一架沒有入油的車,無論它是保時捷,還是日本車,無論它想到達多宏遠的目的地,還是想到近在咫尺的下個街口,總之沒有入油的車,想動也不能動。
[應用]
聖靈的能力於教會事工的作用,又豈只是汽油於汽車的作用。沒有汽油的汽車不能動,沒有聖靈能力的教會事工只是屬世的活動,絲毫不能救人的靈魂。做也沒有用,每一個屬神的僕人,若果只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做屬靈的事情,那與開一輛沒有入油的車想去任何目的地都是妄想而已。
[轉接句]
要得著屬靈的能力,單單儆醒追隨先賢的腳蹤固然不足夠,但停留在熱切渴望聖靈的感動的階段也未達到目的,更需要順服神主權……
3. 甘心順服 神的主權(v10~15)
10. 以利亞說:「你所求的難得。雖然如此,我被接去離開你的時候,你若看見我,就必得著;不然,必得不著了。」
11. 他們正走著說話,忽有火車火馬將二人隔開,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
12. 以利沙看見,就呼叫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以後不再見他了。於是以利沙把自己的衣服撕為兩片。
13. 他拾起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回去站在約但河邊。
14. 他用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打水,說:「耶和華以利亞的神在那裡呢?」打水之後,水也左右分開,以利沙就過來了。
15. 住耶利哥的先知門徒從對面看見他,就說:「感動以利亞的靈感動以利沙了。」他們就來迎接他,在他面前俯伏於地,
[釋經]
以 利亞所說的「難得」新譯本翻譯為「很難」,因為惟有神方可以將祂的靈賜給人(約三34;約壹三24,四13),縱使權威如以利亞先知亦沒有這樣的權柄,因 此以利亞不可能單憑自己的意願而達到以利沙的要求。但是以利亞的回答並不是到此為止,他接著說:「我被接去離開你的時候,你若看見我,就必得著;不然,必 得不著了。」正因為以利亞深明以利沙能否得著來自神的感動,並非由自己決定,不過很明顯他知道其中的徵兆,故此將其告知以利沙,只是幫助他更快的肯定他所 求能否得著,而不是自行設立條件傳授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見,神早在以利沙未問以先,已經設下徵兆,不是基於以利沙的要求,神才賜下恩典;賜下能力的主動權 是在神而不是在人。
其實,以利沙不是已經送以利亞來到約但河邊嗎?那怎麼可能會看不見以利亞被接去呢?如果我們回心一想,以利沙是否必然能夠站在 約但河邊送別以利亞呢?答案當然是不一定啦。以利亞曾經三次叫以利沙停下來,只要以利沙在其中一次意志不堅定,那麼以利沙就必然不能夠站在約但河邊送別以 利亞。所以當以利沙聽到以利亞這樣說,他是否應該慶幸自已有堅持送以利亞過來呢?
其次,縱使以利沙已經站在約但河邊,他亦不一定能夠看到以利亞被 旋風接去,要知道隔開他倆的乃是火車火馬,那是來自天上的異象,豈是容易被人看透,要知道聖經只記載火車火馬將以利亞和以利沙分開,但接以利亞離開的卻是 旋風而不是火車與火馬,所以以利沙看不見才是應該的,但事實卻告訴我們,以利沙是看見了,這從他後來表現出有神所賜的雙倍屬靈能力就知道了。所以我們可以 肯定地說,以利沙能夠在如此境況下看見以利亞被接去的情況,是出於神的恩典,這本身已經是一項神蹟。後來列王記下第六章就印證了這樣的一件事,神的火車火 馬並不是任誰都可以看見,當日亞蘭王派人到多坍去捉以利沙,以利沙的僕人就看不見滿山的火車火馬。所以以利沙能夠在約但河邊看到火車火馬以及旋風,只能夠 說這一切都是神的賜予。
由此可見,以利沙看見以利亞被接離開,並不是以利沙得著神的靈加倍賜能力的條件,乃是神向以利沙表明祂願意給他雙倍屬靈能力的證據。是證據而不是條件,是神的主權而不是人的要求,是神的計劃而不是人的籌算。而順服神的主權放棄個人的期望,是以利亞教導以利沙最後的一堂課。
[例證]
有 一次,我帶女兒參加幼稚園旅行,去到學校門口,看見女兒的一個小同學,在大吵大閙,原因是他見到學校隔鄰的冒險樂園,所以立即想入去玩,當時是早上八時, 離開店的時候仍有數小時,所以那個家長當然不能順應他的要求,結果那個小朋友就感到很受委屈,大吵大閙表達他的不滿,甚至吵閙著不要去旅行,其家長如何勸 導也沒有用,結果要老師出面,利用老師的權威將他已經非常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雖然那個小朋友後來仍然有參加整個旅行,但他全程表現得非常沒有耐性,也沒 有見到他有什麼笑容。
[應用]
從這個小孩子身上見到我們的影子,很多時候我們的心受自己所嚮往的事物所吸引,所以認定那就是最好 的了,拼命求神賜予,但是感謝主,祂知道什麼是對我們最好的,所以祂並沒有按著我們那會「五時花、六時變」的心思回應我們的要求,祂運用祂的主權按著祂永 恆的定旨引導我們的人生,表面上祂的主權使我們失去心想事成的樂趣,但是甘心順服神主權的人更能充份欣賞人生路程中的每一個階段,不致於好像那個小朋友 般,去了旅行等於沒有去,枉費了神美善的安排。
[總結:耶穌的榜樣]
今天,我們從以利沙的身上看見他如何領受屬靈的能力,其實主 耶穌在地上有採用這些方法。在跟隨先賢的腳蹤方面,耶穌訓練門徒是大家熟悉的,但大家知不知這方法並不是耶穌獨創,這個方法當時很盛行,單單從聖經的記載 己經有施洗約翰的門徒,法利賽人門徒,可見耶穌也會採用猶太傳統中的某些教導方式。另外耶穌神人二性的位格屬性本就表達了,他要完成使命、救贖必然帶著神 的能力而來,不是單單人子就可以完成的使命。最後,從他出來傳道開始,他所表現的一切,乃是一位遵從被父差來的那一位,處處尊重神的主權。主耶穌尚且如 此,我們怎能不順服神主權呢?神讓我們在什麼事上得著能力,我們就在什麼事上盡心竭力。我們每一個人都只是神成就大事的器皿、工具,追求擁有屬靈的能力, 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而是為了被神所用,成為榮耀神的器皿。
[回應]
為了幫助我們實踐今天的訊息,我盼望今天晚上,每個人都 在睡前作一次默想,想一想你下周日可以在什麼事上服事神,無論是怎樣的服事,例如:傳福音、跟進栽培、司事、主席、甚至是下週早些回來排好禮堂的椅……. 無論什麼事奉,總之你最起碼想一件,然後請你回想其他的肢體是怎樣做你這件事奉,有沒有什麼值得借鏡的地方;與此同時,請整個星期每天晚上都為這件事奉禱 告,求神賜福給你,使你在這件事奉中更多的經歷祂。然後,請你將下週日的事奉經驗、心路歷程全部記錄下來,看一看與以往的事奉經歷有什麼不同之處。
註:
[1] 李保羅:《天道聖經註釋系列——列王記卷三》(香港:天道書樓,2004),39,45。
[2] 李保羅。37~38。
[3]吳羅瑜,漢語版主編:《聖經新辭典》(The New Bible Dictionary. 2nd edition, 1982.)。電子版。Norman Hillyer英文原版編輯。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啟創電腦分析有限公司,1996~200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